
眾森理念與實踐 ———— 山林是生活的老師
2019 年,行政院在「山林開放政策」中,首次將「推動山林教育」列為重點方向。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起點,然而幾年過去,台灣仍缺乏明確的框架與專責單位,去回應「什麼是山林教育」以及「它應該如何落實」。這不只是制度的空白,更是社會需要實踐者補充的缺口。
眾森自然工作室自成立以來,長年陪伴孩子、成人與學校走進山林,在一次次的課程與活動中觀察、累積並反思。我們嘗試將這些經驗梳理成一條有脈絡的學習路徑,既是我們方法的整理,也希望能為台灣的山林教育提供一個參考的起點。
學習,從感官開始
在多年的帶領中,我們愈來愈清楚:山林教育要真正發生,關鍵並不在於知識有多完整,而是能否讓人先「打開感官」。唯有如此,後續的情感、知識與思考才可能真正紮根。
記得有一次,我們帶孩子走進一片山谷。剛開始,他們急著問:「老師,這是什麼樹?那是什麼昆蟲?」彷彿只要有了正確的名字,就能掌握這片森林。
但我們請他們先停下來,不急著發問,只用眼睛去看、用耳朵去聽、用手去摸。慢慢地,一切都不一樣了:有人發現樹皮的粗糙,有人聽見溪水與鳥鳴交織的節奏,有人驚喜地摸到石縫間滑過的小蝦。那一刻,他們不再追逐「答案」,而是從「這是什麼」開始感受到「這裡有什麼」。
從感官經驗到行動實踐:山林教育的五個學習歷程
這樣的經驗讓我們看到,自然學習有其內在的脈絡。人們往往先透過身體與環境連結;隨著經驗累積,情感逐漸生成,而這份情感又驅動知識的渴望。當知識生長在經驗的土壤裡,它不再只是生硬的背誦,而是能引導思考、影響判斷,並最終轉化為行動。
我們將這樣的歷程整理為山林教育「五個學習歷程」:
-
感官經驗 —— 學習從五感展開。透過看、聽、觸摸、嗅聞與身體參與,人與自然建立最初的接觸。
-
情感連結 —— 當自然不再只是背景,而是「與我有關」的存在,人們會在經驗中滋養出情感的依附與關懷。
-
生態素養 —— 知識在經驗與情感的基礎上萌芽,理解因此更深刻、更有厚度。
-
永續思維 —— 當理解加深,人開始思考行為如何影響自然,並在生活裡做出判斷。
-
社會倫理 —— 學習最終回到「我們如何與自然共同生活」,意識到自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。
這五個學習歷程並不是一條線性的方法,而是一個不斷往復的循環。而這五個學習歷程,尤以第一歷程「感官經驗」最為重要,每一次走進山林,學習都可能重新從感官啟動,透過一次次感受、連結與理解,不斷深化成為思考與行動。這樣的歷程,讓山林教育不再只是片刻的體驗,而能逐步內化為生命態度。
我們相信,教育不只是把知識灌輸進去,而是陪伴人學會如何與世界共好。在山林裡,每一次的學習都不只是課程,而是一段關於生命的練習。
如果你也願意相信山林能成為最溫柔、卻最深刻的老師,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同行。


